close

這半年來,延燒已久的幾個重大環境議題終於遍地烽火,最令人振奮的是,環境運動的發起、串聯、集結透過網路社交媒介,包括部落客、微型部落格、串連網站、郵件轉寄…...同時搭配行動技術,產生病毒式的散播,最後延燒到主流媒體。這讓流著一身記者的血液、卻是媒體逃兵的我熱血沸騰了起來!


P1090586.jpg 

 

十年前打滾過的主流媒體,不敢說是一個美好年代,但也曾見證公共政策順應民意及專家意見而轉向的歷程,更有幸經歷了反濱南開發案劃設黑面琵鷺保護區、發現茂林越冬型紫蝶谷、921大地震車籠埔斷層沿線探勘、農委會主委以烏紗帽為農業發展條例修正草案護航……,更因此在爾後的碩士論文中討論起媒體在環境議題中的角色(The Role of the Media in Nature Conservation: Media, Government and NGO Interactions in Nature Conservation in Taiwan),之後決定從媒體「轉型」到環境團體,持續不同形式的環境傳播工作。

 

十年後的今天,從濕地認股、救白海豚、反國光石化,到六輕爆炸、五期擴廠抗爭、檢討石化業在台灣的必要與價值權衡,從大埔毀田事件、相思寮強制徵收、東北角開發案爭議,到糧食安全討論、農業價值重檢、土地徵收法令檢討,讓我不禁想像自己若還在媒體工作,會怎麼處理這一連串的消息?同時,也翻開那七年前完成的論文,企圖重新摸索環境議題中各方角色的關係。但很不幸地發現,2萬英鎊換來的論文結果,如今可以拿去廢紙回收了!

 

論文結論中的一段談到當時媒體的問題

The followings are present problems of Taiwanese media):

 

1.      媒體是環境團體的宣傳工具

The media have become a broadcasting tool for NGOs.

2.      媒體本身並不批判消息提供者

The media do not critically judge the news suppliers.

3.      媒體只對特定事件有興趣

The media are interested in only selected events

 

細究上述每一點的論述,2003年之前與2010年的媒體狀況是否截然不同?

 

第一點,2003年之前媒體欣然接受NGO的消息與見解,甚至衍生出一種合作關係,雖不敢說屢戰屢勝,但對公部門或政黨的壓力及影響力是相對大的。2010年的媒體,是財團、政黨、公部門等媒體採購者的傳聲筒,所謂業配、專題、置入性行銷的業主最大,在「要買才有露出」的惡性循環之下,豈有篇幅留給公共議題或民生消息?

 

第二點,2003年的不批判,是基於上述第一點的關係,2010年的不批判,是新聞倫理的淪喪、是受制於出錢大爺的壓力、是迎合主流媒體閱聽者的口味。若您說談話性節目批判得可兇呢!政論節目砲火固然猛烈,但聰明的閱聽大眾總不免質疑名嘴來賓的背景、消息來源的可靠性、該媒體的政治色彩,同時也導致公共議題泛政治化的遺憾,正如大埔事件的討論,已經快要失去農民權益、農地價值的關心。

 

第三點,媒體從古至今都只對特定事件有興趣!然2003年論文中的闡述,是在分析不同的環境新聞中,媒體較為偏重有畫面精彩、有立即性傷害的環境議題,但隱藏性問題或不易觀察者則難以賦予篇幅。2010不再是眾環境議題中孰重孰輕的問題,倒是總的來說所有環境新聞都更難上稿,究竟是大眾已經對風起雲湧的環境議題趕到麻木?還是環境新聞無法跟羶色腥八卦搶篇幅?

 

此時,不禁令人想問何謂"新聞"?

 

新聞學上說:新聞是先在於主體的的客觀事物變動的重要信息,新聞是主體感知到的、或傳播並為受眾所接收到的客觀事物變動的重要信息……

 

曾有媒體人開玩笑說:新聞就是長官不知道的消息、新聞就是會換來收視率的事情……

 

小朋友可能會說:新聞就是電視上、報紙上報導的東西!

 

無論定義是哪一種,現在的主流媒體新聞似乎不再具備說服力與專業性,甚至被視作偏頗的象徵,正如朋友告訴我的:你以前的工作reputation不大好!

 

也所幸,應運而生的,是公民新聞、網路社交媒介、紀錄片等消息通路的崛起,同時也能成為主流媒體新聞現象的「平衡報導」!如果沒有網路社交媒介的傳播,大埔毀田事件恐怕永遠跟那即將收成的稻作一樣沒入土裡,如果沒有微網誌的傳播效力,台灣首樁環境信託也不會在短時間內達成第一階段目標。更重要的是,資訊爆炸時代裡的閱聽大眾無法再單一地接收一節電視新聞、一份報紙新聞所能提供的訊息,更期待能在無時間壓力、不被填鴨的狀態下,選擇消息的類別與深度,而網路社交媒介的屬性,同時搭配行動資訊系統,正符合了當下「主流」的資訊取得模式。

 

然而不可免的,所謂「主流媒體」還是主要的消息提供者,閱聽大眾的媒體識讀能力也還在建構,雖然有媒體觀察家認為網路社交媒介已經由「非主流」翻轉為強勢,但似乎還在一個成長並逐漸取代主流媒體的過程。但激勵人心的是,網路社交媒介的運用成長迅速,對於環境運動或環境教育者而言都是一件可喜可賀之事,也期待在觀察媒體現象之餘,媒體識讀教育亦能同步跟進,以媒體與觀眾之間的「供需關係」,突破媒體在環境議題中的角色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ovemberrov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